结合患者的经历,惊恐发作的症状除了强烈的恐惧感,还有如下表现:
1. 心怦怦直跳好像要跳出来——强烈心慌、心悸、心跳加速
2. 喘不上气来——窒息感呼吸急促或过度换气;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3. 胸部疼痛或不适;
4. 震颤或发抖;
5. 感觉环境或自己不真实;
6. 出汗;
7. 恶心或胃部不舒服;
8. 身上发麻或有刺痛感;
9. 感觉眩晕、头重脚轻或者会晕倒;
10. 失控感;
11. 快要死过去了——濒死感;
12. 各项身体检查指标正常——没有器质性病变。
如果这种不是由特定环境诱发的惊恐发作反复出现,不发作时没有上述恐惧体验,但是非常担心再次发作(强烈的预期焦虑),或者因此发生了适应不良的行为改变,就可能是惊恐障碍(panic disorder)了。
本身患有抑郁症、焦虑障碍,或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出现惊恐发作或惊恐障碍的可能性也会较高。
根据我们自己的调查数据,我国抑郁症患者中有2%会同时患上惊恐障碍,有5.3%曾有惊恐发作(但是未达到惊恐障碍的程度)。美国抑郁症群体中有高达11.1%会共病惊恐障碍,比我们的人群高得多。
三、抑郁症患者出现惊恐发作还与服用抗抑郁药有关,初始服用抗抑郁剂的1~2周内可能导致少数患者的焦虑感增多,尤其原先焦虑程度较高的患者,甚至会诱发惊恐发作。
所以,对于伴有明显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,初始服用抗抑郁药一定要从较低的剂量(一般抑郁症所需起始剂量的一半或更低)开始,1~2周以后再逐步增加到常规治疗剂量(以达到治疗惊恐发作的目的),这样药物诱发惊恐发作的可能性就很低了。
作为家属,要如何开导抑郁症病人,才能给他们带来有效的帮助呢?我们参考以下两个方面。
一、生活篇
1、抑郁症患者非常敏感,生活中很可能会因为一句话,一个举动,一件事产生心理波动。因此,家属在病人面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,避免对病人的心理造成刺激。
2、不要催促病人尽快调整自己,而是反复的宽慰“他”保持耐心,多给自己一些时间。
3、应不断鼓励病人,给予希望“不好的想法和感受,只是一种负面状态这一切都会改变的。”
4、避免对病人进行过多的“摆事实,讲道理”。因为大道理“他”都懂,过多的理论说教往往只会加剧病人的挫败和无力感。
5、对于病人的状态表现,家属应表现出最大程度的接受和体谅,起码表面上尽可能做到,而不是批评、指责,这一点很非常重要。
二、行动篇
作为抑郁症病人的家属,仅是心理或言语上的支持是不够的,更重要的是行动上的支持。抑郁症病人缺乏行动力和意志力,所以家属的陪同和参与可以起到推动和督导的作用。只有让抑郁症病人行动起来才能获得有效改善。
1、成长阅读
家属可陪同抑郁症病人阅读有助于调节心态、心灵成长的图书。
2、心理训练
“观息法”是一种有效改变负面心理,恢复平静的练习方法,家属可引导且陪同患者一同练习。
观息法练习步骤摘选:《战胜抑郁》书中第三章,抑郁症简快疗愈的行动计划。
练习步骤:
选择不被打扰的环境,盘腿静坐,手舒服的放好,合上嘴,闭上双眼,将注意力集中在鼻孔的呼吸进出上,持续的专注鼻孔的呼吸进出。
除了呼吸的进出外,其他的一切都不去管它。无论头脑产生什么想法,无论内心产生什么感受,还是身体产生什么感觉,不管它们是愉悦的,还是不愉悦的,都只是保持平等心,也就是说不去管它们。
不管呼吸是明显的,还是不明显的,或是感觉不到呼吸,总之,不管你感觉到是什么样的呼吸现象,就是什么样的呼吸现象,让呼吸顺其自然,你不需要刻意调整呼吸。
观息法练习注意事项:
1、每天练习不低于2次,每次不低于20分钟,半个月后可增加到30分钟以上。
2、练习中不去寻找任何效果、感觉,包括平静、放松的感觉。
3、练习至少保持1个月以上,尽可能不间断。
抑郁症的康复是是需要时间的,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作为家属首先要保持最大的耐心,要在患者面前表现出信心和希望。只要家属不放弃、有信心,必然会带动患者的信心和希望。
版权声明:部分内容、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作分享之用,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,请私信小编,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
标签: